0755-83948362

您所在位置:首页 > > 文化生活 员工随笔

莫桑比克印象

发布时间:2014-04-21 15:16:32 阅读量:1571 发布人: 拍照:
        今年3月17日至4月6日,我随团对莫桑比克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矿业投资考察,接触了中国驻莫商务人员、当地主管矿业官员、在当地投资和工作的华人、外国人,也留心体察了那里的街道、山水和一般集市。在首都马普托市呆10天,马尼卡省呆10天,其中在马尼卡省主要呆在省会希莫尤市和矿产较多的马尼卡市。出国之前,收集了一些介绍非洲和莫桑比克的文字资料和影视图片。这次实地所见与以前所知的出入很大,真是百闻不如一见。
一、治安
        在网上和文书图片资料上得来的非洲印象很不好,战乱、难民、艾滋病、暴力等很恐怖。这次之所以还敢冒险去往非洲,心里鼓励自已说,就当去伊拉克当一回战地记者吧。
在那里每到一处,首先问的都是安全问题,对这个问题不同人的回答相差很大,我们也在不停地辩别真假。在马普托,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说:“要小心,不要一个人上街,晚上不要出去,上街上不要背包,黑人毕竟是海盗习性。”听得毛骨悚然。在希莫尤市,一位姓朱的华人说,这里安全得一塌糊涂。我问他“一塌糊涂”是什么意思,他解释说:“每天晚上十点多钟,要到这公园散步,晚上任何时间一个人出来都很安全。”他在这里呆了九年,有自已的生意和产业。他带我们去他在建的房子,房子设计的是使用落地玻璃窗,因为这此治安非常好,不必用安全门的。一位姓刘的马来西亚华人说:“这里黑人很温顺,对人很礼貌,很有人情味。你看街上黑人三五成群的,彼此很亲密。他们对长辈很尊敬,对外国人很好。”他在这里呆了四年,曾在这里投资矿业,现在作路桥工程,有自已的施工队伍。在贝拉一家华人餐馆里,老板娘是台湾人,在那里呆了十来年。谈到黑人,她说:“治安没问题,你不要故意惹他们,黑人有一些坏习惯:懒、小偷小摸,这是文化背景形成的,他们认为没钱能偷也是一种本事,警察也不管,你有钱给小偷偷一点有什么关系。”说到媒体,他们说,“那些写非洲的记者很多自已都没来过非洲,电视上介绍的很片面。”我们新到那里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外出总是极其小心。在马普托,最初几乎一整天都不敢出门。后来第一次上街,什么东西都不敢带,手表也取下装在口袋里。与黑人擦相遇时,离得远远的,像怕他们个个都怀揣炸弹似的。这里黑人很悠闲的,街上或走或站,三五成群的更显得可怕。他们没有在乎我们的紧张,常会主动打招呼,招手或向上竖起大拇指,叫“阿密哥”(朋友之意)。后来上街次数多了,戒备就少了,与他们挤身而过,讨价还价,仿佛已是他们其中一员。在希莫尤和马龙卡两市,其本上随意上街。
        在莫国期间,街上没有看到过一起打架、抢夺、推搡或对骂之类事件,当地人也没有主动讲述这方面的经历。这里说说两次我们经历的“冲突”,以说明这里的安全。因为在“冲突”中人性才表现得出来。
        第一件事,是在市场买海鲜。这里海鲜又多又便宜。晚上八点多钟,天已黑下来,朱总开车带我们到一家海鲜市场。这市场有十多个摊位,摊里有鱼、虾、蟹等各种大小品种。摊主是清一色的黑人,见我们来了,都沸腾起来,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和做着各种手势,有的还会说中文,“Chinese,你好。”但我感到这里的乱哄哄,像什么事都可能发生,又是夜里,顶上吊着几个昏暗的小灯泡。我非常小心着,希望早点买完东西离开这里。朱总却慢悠悠地在摊内挑挑拣拣。他先问了一个摊子龙虾的价钱,说太高了,又去第二家,反正就是乱问价。正在讲价钱,第一家赶过来,意思是价钱可以少。结果他两家都不买,去第三家买了。看着到手的生意丢了,前两家摊主很失望地回自已摊位了,走前还是冲我们笑笑,尽管是无奈的笑。接着是买鱼,石斑鱼,在国内卖得很贵的那种。同样是换了几家,最后一家才买下。朱总提着刚买好的鱼说,秤有问题。拐了几道弯找到一家磅秤,摊主紧跟在后面。一称果然差了一截。朱要退货,那摊主赶忙陪笑点头说好话,随即又回去补货。而在此时,前面问过价的那几位摊主,提着鱼往朱总手中塞,求着要买他的。不过后来还是买了那补货的一家。没作成生意的摊主离开时,还是冲我们笑笑,一样的有些无奈。最后我们找到一家海鲜加工店,在那里慢慢悠悠地享受着生猛海鲜的美味,直到十点多钟。
        第二件事,是在车站坐车。在马尼卡的省会城市希莫尤市,我们不得不经常去车站坐车。车站的车很多,都在路边胡乱摆放,过往客人和小贩挤挤的,车主不停地对来往客人喊着,一片乱嘈嘈的。我们要打听价钱,语言表达又不清楚,常有好几家车主围着我们,都以为我们答应了坐他们的车。但最后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家,其他的都会很平静地离开,离开时冲我们笑笑。从希莫尤到贝拉那一次是最明显,因为是搬回马普托,我们几个每人都拖着一大包行礼。刘老板同我们讲好了价钱后就走了,价钱是2700MT,对方是一个很黑的高个子小伙子,我们上到他指定的车上,很艰难的把行礼放上去中了,那高个子又要我们上到另一车,说什么那车玻璃有问题。才知那小子不是车主。人多的地方就有扰混水的拉客仔。我们就不理他了,取了行礼下车离开,再去找别的车。车很多,一路找去,那小伙子就跟着我们,我们每找一个司机,他就在边上说上几句,那司机就不与我们谈了。过一会,转个弯,在一个边角去找到一个车,与司机谈得差不多了,才2300MT。那高个还是找过来与那司机说什么,我们挡也挡不住。但终究那司机还是按那较低价钱谈成了,我们上了那车走了。我们走之前那高个子虽是百般不高兴,但毕竟没有给我们麻烦,离开时还是冲我们笑笑。
        菜市场和汽车站总归是不太安全的地方,流动人口多,吵吵闹闹的,生意上的竞争很历害,在国内也要倍加小心。我们几个傻傻的外国人,问价还价,把那个市场扰得乱乱的,但那里的黑人并没有欺生,甚至没有语言顶撞。这些黑人在失望时保持的那种笑容,让我想放弃对他们的戒备,甚至认为他们是不会主动招惹外人的。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在那拥挤吵闹的人群中间作普通的一员。在大街上、商场里,有不少白人、印巴人,他们来来往往,长期在这里生活呢,我们应与他们一样吧,何须特别的呢。
        在马尼寺市的郊外,公路很窄,车辆很少。我们坐的车子经过时,路边来往的行人,无论大人还是小孩,大多会停下脚步,站在路边的草丛中,笑着向我们招手,无论是空手的或是头顶东西的。特别是小孩,几乎是百分之百的,都会远远的站在路边,伸出右手,竖起大拇指,朝我们露出非洲人那种特有的开朗的笑容,动作非常整齐。我想小孩的表现一定是老师教的。这样一个对待外来人的人群,没有必要与海盗连起来吧。
        去莫桑比克根本不是冒险,就别提伊拉克了。至于别的,如战乱、难民、艾滋病、暴力等,没有亲历就不知了。
二、自然环境
        这里的自然环境算很不错。植被覆盖率很高,到处是绿油油的,如国内阳春三月。很少见到土石裸露或尘土飞扬的地方。天空明净,空气清新。而且这里山少,高原和平原视野都很开阔,一望到天边。
        在飞机上看马普托市、希莫尤市、还有别的城市,就是一片树林里稀疏错落地排列着不太规整的平房,根本看不到成片密集的高楼,树总比房子多。与南非的黑瓦红墙不同,那里是白顶白墙。而城外则是绵延碧绿的丛林。站在郊外的山上俯看马尼卡市,更是看到,一座座的小屋小阁掩映在树林之中。坐在车上看公路两傍一排排绿树,在登山的路上看丛林杂草,在市郊,看房前屋后疯长的草木,感觉就是一个字--“绿”。那位马来西亚华人开车带我们经过马尼卡市郊外的一个山坡时,赞叹不已。他特意把车停下,让我们拍照树林中的马尼卡市。马来西亚的绿化已很不错了,他说,“这里更好。”我问,“是不是这个季节特别?”回答说,“一年到头都这样”。看不到什么土的,草和树一年都在疯长,在城郊和村庄外的路边,常见到到有人把长得很高的新草割去。
        莫桑比克是一个电力出口的国家,水电资源丰富工业却不发达。公路很少,也不宽,干线只是双车道。走了几十公里也见不到一条分叉路。沿路有稀稀落落村庄,多为平房,如在旷野中,却见不到成片的厂房,更看不到有冒烟的高高烟囱。有很多石灰石,但除在贝拉城外见一个小型水泥厂外,别的地方都没见到。没有水泥,基础建设很少,当然厂房少了。这个国家是产腰果的大国,腰果的年产量很多,但腰果加工厂却没几家,倒是在街边常见到有人手工一个个的砸壳取果仁。工业文明还没有倾情光顾这块黑土地,即使人们不知环境保护为何物,这个地方的空气自然出奇的清新。在阳光下,漫山遍野的草木长得沸沸扬扬,身处其间,清风拂面,仿佛空气的每一微粒都是从那绿油油的新叶上散发过来,新鲜而没有任何杂质。就单那无顾忌的一呼一吸就有无比的快乐。我有鼻炎,在国内带了各种药备用,在那几天后,鼻孔却是从未有过的清爽。
        我们在莫桑比克期间,正是雨季和旱季交接时期,多为大晴天,偶有下雨。不下雨时,空间明净,天空湛蓝,有一团团云朵,像刚被水洗过一样。太阳出来把那楼房、树林,海边、草地,上上下下都照得通明透亮。据说在海南几天不换衣服领也不会脏,在那里可能也是这样吧,或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        一望无际的青山碧草,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,是少见的美丽自然景象。莫桑比克西北部为高原山地,东南部为平原,莫桑比克平原是是非洲最大的平原之一。坐在马尼卡到西莫尤的飞机上,几乎见不到拔地而走的孤山,也见不到陡峭的山坡,有山的地方都是平缓而延绵起伏的。这样的地形,稍为站得高一点就可以看得很远。最好看的景象是,站在山顶往下看,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总是愉快的。在马尼卡市郊外一个南非人开采的金矿区里,那矿区的海拔较高,位于与津巴布韦交界的山上。留守那里的一个白人小伙子,拉我站在他住处前,看前面的景色。站在山顶往下看,极目千里,山峦起伏,各呈异态,都在阳光翠绿之中。那份缥缈的宁静与磅礴的气势,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觉得到。在别的矿区也是这样,位置稍高一点,就有好景。其次是站在高原看平原。在从桐贝回来希莫尤的路上,经过从平原到高原的边界处,回头看那平原。在明净的天空下,如汪洋一片,浩浩茫茫,一览无余,直到天边,是云是平原模糊在一块了。在平原里看平原也不错,南方人很有感触,行车走在一马平川的平莫桑比克平原,偶有芦荚道,如在深草地中,更多的是视野的宽广和远处一望无际的百草丰茂。如坐火车经过京广线河南河北那一段。不同的是,中国是成行成拢的庄稼和一处处绿树护着的村落,而那里则是一片茂密的杂草,一片黄一片绿,延伸到视线看不到的地方。
        这不是一个旅游国家,没有世界著名人文和自然景点。东非大裂谷延伸在这个国家西北边境就没了。但对于我一个来自北半球的土老冒来说,这里城市建筑风格,街上行走的黑人,听不懂讲话,看不懂的文字、不习惯的饮食,即使自然景色与国内一样,也有一种实实在在身在异乡的感觉。步步是景,处处新鲜了。
        如果要说一点别的话,就是那街道不敢恭维,可能是雨水多的缘故,道路洗得很干净,但不是人工冲洗的,再往后几个月就不知了怎样的了。
        那些游走在南方山沟的人,深居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,压抑在灰蒙的天空下的人;那些以为非洲就是沙漠的人,来到莫桑比克会有一种到了地球边远山区的另类感觉吧。
三、饮食
        莫桑比克的纬度与中国南方差不多,只是南北半球不同。国内南方的菜种那里基本都有,更是有华人在那里开农场。在菜市场上有各种蔬菜,如辣椒、茄子、洋葱、西红柿、土豆、豆角及空心菜、生菜等各色菜。肉类大多是鱼、虾、蟹、贝类等各种海鲜。也有牛、羊肉,但猪肉很少,只有少许冻肉。这里伊斯兰教徒不多,猪肉稀少的原因不知为何。
        有华人开的餐馆,据介绍在首都马普托有五家(那是个三百多万人的城市),贝拉(省会城市)有两家,在别的城市就未必都有,马尼卡省会希莫尤市就没有。因为数量少,自然很贵,一般的一顿日常餐下来,折合人民币,人均百元以上。
        住当地外国人开的酒店,有自助早餐。西式的,面包、黄油、烤土豆,火腿、鸡蛋,也有牛奶和各种果汁。没有稀饭、榨菜、馒头、包子之类。外面西餐馆里只有西餐,牛、羊、鸡肉很普遍,猪肉有时没有;也有面包、沙拉。沙拉味道似乎不如国内西餐馆的比萨。会餐时,每人一份,出菜很慢,都是现烤的,大块大块的肉,很香。但不是中餐的油盐炒菜香味,也没有汤,连吃几天就受不了了。我们在那里常吃方便面,是从国内带去的,同样的方便面,在那里吃得似乎更香。
        不知当地黑人的家常餐是什么?那种经济条件不太可能每餐吃大块烤肉吧。在一家澳大利亚公司的矿区考察那天,在午餐时间,有人端来当地黑人的食品,是一钵干的玉米糊。浅黄色,没有餐具。他们直接用手抓着吃,抓过后那玉米糊上就留一撮手指印,后面的人接着抓,玉米糊一点点少,上面的手印一点点多。就那样子我不敢下手。据吃者反映,清淡,味纯。据说当地人以玉米为主食,在马普托的中式自助早餐上,水煮玉米棒味道特别清甜的。沿公路两傍常见一排排木炭在摆买,那木炭不是用来取暖的,而是做饭用的。公路两边也偶见一片片玉米地,那是当地人的主粮。
        水果类中,香蕉最多,大街上有流动小贩随处叫卖,大小集市到处都是,约人民币5元钱一千克,味道并不特别好。苹果、芒果、柚子、桔子、西瓜、菠萝,好像国内有的那里都有,是不是本地原产的就不知了。还有一种形似桔子,大如香瓜的牛油果,集市里很多,国内没有。我好奇的是这里的水果与蔬菜是混在一起摆卖的。如一排排的桔子、苹果中间又摆放着西红柿、洋葱等等 。
        海鲜特别丰富,因为那国家就在印度洋边上啊。菜市场里,成堆成篓的,虾,蟹,鱼,贝类全是海产野生的,大多是活蹦乱跳的,那才真称得上“生猛海鲜”呢。买来洗净,放水煮熟就可轻松享用了。在国内龙虾,深海鱼是奢侈品,太贵了,吃一次很心痛;而在那里是一种大众食物了,一只蟹一公斤,合人民币十多元。
        据介绍腰果是这里的特产,但市面并非随处可见,只是相对较多,大多为手工制作,口味还不如国内的好。矿泉水是全国只一个品牌,单价约2.5元人民币。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18 深圳市新通物探工程有限公司  粤ICP备15103568号